- 575
- 0
- 帖子:2
- 精华:0
- 注册时间:
- +关注
今日冬至 | 白日至短,“数九”开始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农历十一月内。其日白昼最短,以后白天渐渐变长,古人认为:“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因此有“冬至一阳生”之说。过了冬至就进入“数九寒天”,数九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9天为一个“九”。“九九”过完,才是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日。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冬至是指“冬季到了极点”,这一天,阳光直射南回归线 (北纬23.5°),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故有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俗谚。
01节气民俗
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据说这个风俗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舍药为穷人治病。流传于河南南阳一带。相传张仲景在长沙当太守时,听说南阳、洛阳一带瘟疫流行,毅然辞官还乡,把全部心血用到治疗瘟疫上来。他发现许多穷苦百姓,在寒冬季节里把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在冬至这天,在南阳东门外搭棚盘锅,舍药为穷人治疗冻伤。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即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药材煮熬后,再把羊肉和药物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下锅。分给每人一碗汤、两个“娇耳”。把乡亲们的冻伤全治好了。后来,人们每到冬至这一天,都要做“娇耳”防止冻伤。日久天长,人们把“娇耳”叫成了“饺子”。“吃了冬至饺,耳朵不冻烂”的谚语就是从这儿流传下来的。
客家的羊酒香:冬至在过去曾是个重要的节日,古时就有“肥冬瘦年”的说法。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 (正月初一)仪。……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旧时,客家地区有“冬至羊、夏至狗”的说法。所以未到冬至日,凡养羊的家庭都要宰杀肥羊。没有养羊的家庭,其主妇也要到市场上买点羊肉,再配上一些补药,用文火慢慢炖熬,然后再加入家酿糯米酒,以“补冬”。因此,市场上每到冬至前,羊肉摊档林立,羊肉应有尽有,任由顾客挑选购买。另外,不少农户,由于新糯登场,正好借这个节日以庆丰收,便炆糯米饭、煮糯米粉汤圆等,让全家人一饱口福,俗称为“补肚”。所以就有了“冬节到羊酒香”的说法。农谚云:“夏至不过不热,冬至不过不寒。”冬至,就是说冬天到了,农事已闲,新年快要来临了。
吃冬至团: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日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冬至日,每家磨糯米粉为团,以糖、肉、菜、果、豇豆、豆沙、萝卜丝等为馅,称“冬至团”。一般是先行祭祖、祭灶,然后全家聚食,并馈赠亲友。民间有“吃了冬至团,长一岁”之谚。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取团圆之意。
数九消寒:旧时汉族民间传统习俗。古称冬至为“交九”或“数九”。从冬至算起,每9天为一“九”,前三九为严冬,“春打六九头”,“九尽桃花开”,天气转暖。古代有许多记述“数九消寒”的办法。有的画白梅一枝,上有81朵花,从冬至始每日用红笔染其一朵,白梅红尽则“九九”结束,谓之“九九消寒图”。有的画表一幅,9行81格,日涂一格,格满寒消,谓之“九九消寒表”。有的描9个中间空白的字,每字各为9笔,从数九的第一天开始,按首尾次序,每日填描一笔,9天填一字,9字均满则寒尽,谓之“九九消寒句”。有的创作“九体”对联,每联9字,每字9划,将联语用空格描出,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全联填满,冬去春来,谓之“九九迎春联”。
采冬桑叶:节令风俗。流行湘中。冬至日人们到野外山头采摘桑叶,称“冬桑叶”。采回后将线穿成串,晾挂在屋檐下通风处,让其阴干,或用簸箕、蔑筛晒干,留下备用。治冬季咳嗽、咽痛、生口疮等疾患。民谚云:“吃了冬桑叶,清热又止咳。”
02冬至俗语
- 冬至长于岁
指旧时民间习俗,冬至比年节还重要。每逢冬至,人们串亲祭祖,街头巷尾十分热闹。〔例〕(唐绍曰:)“甲子但为六旬之首,一年之内,隔月常遇,既非大会,晷运未周,唯总六甲辰,助四时而成岁。”上曰:“俗谚云‘~’,亦不可改。”竟依绍议。以十三日乙丑祀园丘。(《旧唐书·礼仪志一》)
- 冬至前后,鸿水不走
古代“鸿”同“洪”,洪水亦写作鸿水,指流淌的大水。指到了冬至天气变得非常冷,流淌的水也由于结冰不流动了。〔例〕立冬前后起南北风,谓之立冬风。月内风频作,谓之十月五风信。谚云:“~。”(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一一)
- 冬至雨,年必晴;冬至晴,年必雨
冬季大雪纷飞,有利农作物过冬,预兆着来年会有丰收年景。年:除夕。指冬至雨雪,除夕就晴;冬至天晴,除夕就有雨雪。〔例〕谚曰:“干冬湿年,坐了种田。”又云:“闹热冬至冷淡年。”盖无人尚冬,欲晴故也。或云:“~。”(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一一)
冬至已过——来日方长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日子,过了这一天,日子一天长似一天。喻未来的日子长得很,足够把事情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