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4
- 帖子:60
- 精华:8
- 注册时间:
- +关注
为什么在体制内的人很少发朋友圈,领导更是几乎不发
在体制内,有这样一种现象:一般人很少发朋友圈,领导更是几乎不发。
即使发,也是发一些官方已经证实的新闻,很少分享自己的生活。
这几乎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纪律”了。
级别越高的人,发朋友圈越少。男的,比女的发得少。
即使发的话,男的晒运动的居多,女的晒娃的居多。
发朋友圈频繁的,可能会被上司和同事认为幼稚、不成熟、不讲政治。
一般在体制内上班的人往往要遵守很多规章制度,动不动就踩到红线,再加之机关单位人多嘴杂,人事关系非常复杂(俗称“水很深”),所以很多人学会了沉默寡言。
长期以往,沉稳和偏向中庸的氛围就逐渐形成了。
都说“祸从口出”,谁知道自己说的什么话会被别人截图留证,将来成为攻击自己的罪证呢?
有时候,你随便发一句牢骚,也有可能被“好事者”拿来大作文章。
早些时候,我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单位招录了一个本事不小但性格很耿直的“假小子”(无贬义)。她入职一年后,被上级机关借调了过去。
借调期间的日子,肯定是不大好过的。原单位的人,觉得她“高升”了,嫉妒她。借调单位的人,则把她当“下级”和“借调人员”看,让她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借调期间,她也跟自己单位的同事抱怨:借调的日子,就是寄人篱下,不好过,想早点回去。
某日,她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个牢骚,配了一张小孩竖中指的图,然后配了几个文字:“此刻心情如下图。”
本来嘛,这只是一条普通的朋友圈。
某天下班后,遇上大雨,她站在路边等车,被一辆快速通过的车溅了一身水,几乎是从头湿到脚。
那一刻,她就是想对那个车主竖中指。她气不过,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接着就该干嘛干嘛去了。
结果呢,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
很快,借调她的上级单位有一茬人开始讨论她那条朋友圈是啥意思,纷纷揣测她到底是在骂谁。
她发朋友圈的时间是某天下班后,而当天因为工作上一点小错漏,她被上司批评了一顿。大家都觉得,她肯定是在骂那个上司。
这种事情,在机关单位传得特别快,鸡变鸭,鸭变大鹅,鹅变鸵鸟……到最后,这事儿不知道怎么搞的,就被传成了她的上司处处给她穿小鞋,而她年轻气盛、不服管。
事情传到了上司眼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年轻是在针对自己,后来找了个理由把她给放回原单位去了,还给她原来的单位领导打了个电话,具体内容不得而知。
自始至终,她就被蒙在鼓里,可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她一直在这个单位待下去的话,职业前景会如何。
即使业务能力很强,遇上比较欣赏她的领导,她也有可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面临升职阻滞。
前段时间,有一篇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争议。
说是四川某县一公职人员在上班时间发布与工作无关的朋友圈动态,同在工作时间有其他公职人员共7人点赞或评论,然后,这8个人最后都被处罚了。
消息一出,网络上就炸开了锅,机关单位的作为也遭到了网友的批评。
而我觉得在整个事件中,最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是告密的那个人以及站在告密人那边的决策者。
很多网友看了这条信息,也在感慨:唉,体制饭不好吃啊,你根本没有“朋友圈自由”。
体制内人有真正的“微信朋友圈”么?
我感觉没有,除非搞分组或屏蔽。
体制内很多人不敢在朋友圈发任何的东西,甚至不敢评论别人。
你上班发朋友圈,可能有人说你“摸鱼”。
你下班发朋友圈,又可能有人嫉妒你不用加班。
你发自己努力工作、周末加班的照片,有人说你要跟领导邀功。
你发自己闲暇一点的照片(比如休假出去旅游),有人说你工作清闲。
发自拍照,也不大妥,总有人认为你很自恋、幼稚。
也不能炫富,发房子、车子什么的,会遭嫉妒,遭怀疑(钱从哪儿来)。
抱怨上司和工作?那更不行了,可能有人会截图发你领导,也会让人觉得你这人不成熟、不稳重甚至不适合在机关工作。
也最好不要发一些很私人化的感想,有的人会想:你刷什么存在感呢?就你聪明,想得清楚这个道理?
发什么比较安全?非工作时间晒一下娃、晒一下猫可以,或者,发上级要求你发在朋友圈的链接也行。
领导发了朋友圈,你不点赞不行,瞎评论也不行,那就只能轻轻去点个赞。
加了同事,要么都屏蔽,要么搞分组,不然,容易惹是非:为啥别人可以看你朋友圈,为啥我不行,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我说的这些,体制内超大型单位(员工超一千)待过的人,应该都懂。
也许你会说:哎哎呀,你管那么多干嘛?嘴长在别人身上,你活出自我就OK了。
不,还真不是这样。有些事情,有关气压。这种气压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像一片乌云一般,一直跟着你走。乌云厚到一定程度,就会下雨。下雨了,你会被淋湿。淋湿了,你就得善后。
所以,能不让自己淋湿,就别给自己找麻烦。
体制内人员加了领导、同事后,若还想拥有“真正的微信朋友圈”,就得活出两个面孔。
分个组,一个专门给同事看,表演自己很成熟稳重讲政治;另一个,放飞自我,爱咋发咋发。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我之前也在类体制内单位工作过很多年(何为体制内?我的理解是各级政府机构、各讲究编制的国企和事业单位以及靠垄断牌照、特许经营、财政拨款吃饭的单位,甚至那些靠上述单位给资源生存、不参与充分的市场竞争的企业,也都可以算在“类体制内”)。
说实话,体制内单位的门槛都不低的。
像我原先供职的单位,2010年以后基本上只有重点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大多需要有工作经验)能进。我身边一大堆硕士、博士,他们的履历都特别漂亮。每个人都有拿得出手的能耐,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也都小有建树。
但,或许是体制问题吧,一群这样的“虎龙”聚合在一起,很多时候总是无法发挥“1+1=2”的合力。
明明一个个都是虎龙,却只能假装自己只是大猫和大虫。
在那个江湖里,韬光养晦、藏锋露拙才是第一生存法则。
像我这种二兮兮的人,会被视为“不成熟”“缺乏权谋”。
我今天说的这些话,换作辞职前,也不敢说。说不定,有人会给我戴一个大帽子,说我“放下碗筷就骂娘”。
人太多了,嘴太杂了。成千上万人的系统,几个人随便说几句,“风评”就会倒一大片。
出了体制,因为在某些方面跟体制内单位还有往来,我也不敢乱发朋友圈,只是尺度比过去要稍微大了一些。
纵然如此,我也算是在发朋友圈方面吃过亏的。
体制内原先的同事们,对我而言算是“原先的圈层”,而对于“不要随意跟原先圈层的人分享你的成功”这一点,我真是深有同感。
分享成功,很容易招致反感。有一部分心胸狭隘的人,真的见不得你好。
辞职后,在原先的圈子里分享过我们做的项目,初衷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我们具体在做什么,真有什么需求可以来找我们。
而我,也很感激十几年的同行,让我交到了一堆真朋友。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真的有业务需求,但按照规定必须要多家供应商中选最优的。有些,则是TA那个层面无法把控结果,TA只是负责牵牵线……
这种,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方的诚心和诚意,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感知到。
但是,在有的人看来,这就是在炫耀。
我后来慢慢认识到:原先的圈层,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只是一个熟人圈层而已,朋友圈里的人也不都是朋友。
有些人,是真的可以成为朋友,而有的人只是认识你而已,或者就是你的对手,根本不愿意见到你的成功。
为什么呢?你的成功,可能会证明他们的错误。
像我这种从一个体制内大单位辞职跳出来的,就更容易遇到这种情况。
大家都在体制内谋生活,每个人都有过几千次想辞职的想法,只不过有人行动了,有人想了想,又退回去了。
我辞职创业,若是成功了,从某种程度上会打他们的脸,让他们觉得自己留在原先的单位是错误的。我若是创业失败了,他们则会认为:看吧,那人辞职离开我们单位后,果真没啥好下场,我当初不辞职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世界上,一直有这样一类人:
从不专注于提升自己,而是每天观察别人是不是跑得比自己快。
体制内工作情绪价值低,一个很重大的原因是:只要你的存在对别人构成威胁,你根本不知道啥时候会因为啥破事儿被告密、举报、给差评。
总有那么一堆人不干正事儿,所有精力都花去找别人的破绽和漏洞,试图把别人拉下马,好让自己上位。甚至,有的人,你跟Ta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关系,Ta可能也会因为某次你照顾不周,就要给你颜色看看。
我真的建议所有人离这种人远一点,他们今天可以为一己之利告发别人,明天就可以告发你。
还有,千万不要把告密当成是举报。
举报是正义行为,是为民除害,有时候甚至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告密是什么?是为了铲除异己,维护自己的那点私利。
你当真以为喜欢告密的人,敢于站出来跟黑恶势力做斗争,敢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他们不敢的,他们只会拣软柿子捏。
一个单位的氛围是由单位里最不成熟、最不懂事、人品最烂的那个人决定的,这样的人能把一个单位搅合得鸡犬不宁。一个社会的风气也是由素质最一般的那拨人决定的,几个老鼠屎一闹腾,整个社会都不得安生(比如香港)。
我称它为“老鼠屎”定律。
正是这些“老鼠屎”的存在,让很多人失去了“朋友圈自由”。
当然了,也许大单位、高薪行业的人际关系可能相对会复杂点。
就像古代后宫的争斗,肯定比大户人家的三妻四妾斗得厉害。
低薪行业,没啥可斗的,弃子成本低。本来每个月就拿三四千的工资,还要遭受人际关系困扰,那还是直接卷铺盖走人算了,又不是只有一家企业给得起自己每月三四千。
高薪行业就不一样了,能钻进去的都是人尖。肥肉摆在那里,关系户也会跟来,事情就容易变复杂。
在这种行业,薪酬体系也是呈金字塔结构。你每往上走一级,收入就会水涨船高,可以跟你原先圈层的人形成两个阶级。所有人往上走的竞争压力大,往外走的成本高(放弃高薪比低薪更难),人际关系自然也就差一些。
人身处其中,收入会高一点,但心理成本也会高一些。
只能说“食得咸鱼抵得渴”吧。
我现在啊,越来越反感教育年轻人要如何修剪个性以适应体制生活的这些言论。
这些人哪,习惯了自我压抑的生活并且知道了这样做的好处,就将这套为人处事哲学奉为圭臬,见不得别人想当一回站直了的人。
坦白说,我觉得越往后走,这些哲学可能越不被买账。
即使是“人在屋檐下”,但若是能舒展着活,人干嘛要佝偻着活呢?
不过都只是为了讨口饭吃,都活得松弛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