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天一黑就上炕。坐在被窝上听姥姥讲故事,讲最多的就是她的梦境和二月二龙抬头。
姥姥说从前有个小孩子被风刮到山洞,遇到龙,靠吃龙嘴里呼出的热气活下来,并在二月初二这天被龙送回了家。因为这个故事,每次听到二月二这仨字,我脑中都会出现幽深的山洞和一条龙驮着孩子在天空飞的画面。
其实这里的“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年仲春卯月也就是二月,‘龙角星“从东方升起,其时,阳气生发,雨水渐多,万物伺机而起,闻机而动,恰似姣龙昂首现身,故称“龙抬头”。
据说“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认识和农耕文化有关。它历史源头久远,萌芽于唐宋,但真正有记载则是自元代之后。
记得每年二月二这天,我们还躺在被窝里,姥姥就拿着扫炕的笤帚疙瘩,开始敲房梁。那时候我们鲁北农村的土坯房子特别矮,大人站在炕上伸手就能摸到屋顶。姥姥边敲边念,“砸,砸,砸房梁,蝎子蚰蜒没处藏。”如此重复三遍,然后下炕,站在地上敲炕沿。
小时候睡的炕是土坯垒成的大火炕,先铺一层竹草席,再铺一层厚厚的棉被,最后加一个粗布的床单。炕沿就是在靠地这边的大炕外沿,横一根结实的扁长木条,一个是可以挡住炕上的杂物不掉,再就是起个装饰作用。农村人窜门就习惯坐炕沿,一坐一排,腿一耷拉一溜。因为长年磨蹭接触,炕沿光滑得都能照出人影。
姥姥站在我枕头旁,接着边敲边念,”砸,砸,砸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如此又三遍。二月二后,万物惊起,毒虫也蠢蠢欲动,农家的房子湿而潮,缝隙间必会生虫,这个敲敲砸砸估计为的就是把虫子振醒,让它们自己爬出来。
二月二最重要的事就是理发剃头。俗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养了一个正月的头发都要在二月二这天剃短,预示着万象更新,从头开始。
早饭吃过面条,这天应该叫“龙须面”,爸爸就会带着弟弟去理发。埕口街有几家理发铺,公家的理发铺在十字街西边,靠工会那块儿。店里有两位师傅,一位是朱伯朱师傅,一位是亓伯亓师傅。朱伯是阳信河流人,稍胖,四方团脸的,特别爱笑。亓伯好像是河北香坊的,也爱笑,他比朱伯瘦一些,矮一些,黑一些。因为都是埕口街上的机关单位,我经常跟小伙伴们去理发铺玩儿,朱伯和亓伯也经常来我们家的供销社招待所坐坐,过年时还给弟弟买几挂鞭炮。朱伯喜欢拉二胡,我们去理发铺时,他不是肩膀上搭着一条白毛巾,给顾客剃头刮胡子,就是坐在一把椅子上,脑袋一摇一晃地拉二胡。
记得那时候除了公家的,十字街还有一家李姓和一家吴姓理发铺。二月二这天,每个理发铺的条凳上等的人都坐得满满的,大人们拉闲呱,小孩子则在屋里跑来跑去,追逐打闹。
爸爸跟弟弟去理发时,我们姐妹就端着沙土和棒子粒跟着妈妈去我家东院炒棒子花了。
二月二吃炒棒子花有这么个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天上的皇帝不高兴了,认为一个女子当政是乾坤颠倒,于是下令三年不降雨。人间生灵涂炭,玉龙看不下去,偷偷降了场大雨。玉皇大帝龙颜大怒,把玉龙逐出天庭,跟孙悟空一样给压在了山下,并放话,要想放玉龙,除非金豆开花!人间的老百姓着急了,怎么才能救玉龙呢?直到有一年,二月初二这天,人们翻晒玉米,看到了金黄的棒子粒,这不就是金豆吗,让它开花,好办,炒它!于是,家家户户开始炒棒子粒,“噼噼啪啪”,金黄的玉米粒变成一朵朵玉米花在锅内翻滚跳跃,真好似金豆开花,玉帝只好放了玉龙。从那之后,每年的二月二,人们就会炒棒子花以纪念玉龙。
那时候埕口街人炒东西都用沙土,从二十里外的大山脚下扫来的。沙土炒出来的花生、瓜子,外皮干净不糊,里面颜色嫩黄、味道香酥。妈妈一般就是炒个三、四锅,倒在簸箕上晾凉,然后装在两个大瓷瓶里。我家是非农业户口,地少,就是炒个棒子花, 有地的人家除了棒子花还会炒点黄豆和黑豆粒。
我小时候特别馋,见到人家吃豆粒,就赶紧跑回家,从瓷瓶倒出一口袋的棒子花换一小把黄豆粒。我记得我邻居家炒的棒子花特别香,听妈妈说是石棒子炒的。石棒子是玉米的一个品种,颗粒小而密,颜色橙黄,炒出的棒子花香脆,有嚼头。
小时候,我们农村孩子没有什么零食,嘴馋时,能从大瓷瓶里倒一把棒子花,心里就觉得老美了。
转眼,现在的自己已是当年父母的年纪,烙饼、包饺子、擀面条和各种家务好像都是无师自通,自然而然地做了,做当年妈妈做的,也是天下间所有家庭里妈妈做的事情。每年的二月二,我也会像姥姥一样,给孩子讲二月二一个孩子被刮到山洞遇到龙的故事,也像妈妈一样,给孩子们包饺子,去超市买炒黄豆和棒子花。时光变了,人变了,但很多深深印在你脑中的东西都会延续下去。
崇尚自然,喜欢真实。
于《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山东文学》,
《北大荒文学》,《当代小说》,《佛山文艺》,
《扬子晚报》,《新课程报,语文导刊》
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多篇,
作品多次入选各类文学选本。
2012年出版小小说集《酒心巧克力》。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